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熊猫的主要栖息地——四川省西北部岷山地区发生了大面积的箭竹开花事件,范围涉及5000多平方千米3这些竹子,大约每100年开花一次,而且开花后就会枯死,新的竹林必须从种子的萌芽期开始,历经20〜30年的漫长岁月,才能完全恢复。
不幸的是,大熊猫偏偏是依赖竹子为生的一类动物。从动物分类学的角度来看,大熊猫则是不折不扣的食肉动物,而且它的消化系统也并不适应竹子这种食物,可是,在特定的生存环境下,经过无数年的寻找尝试,大熊猫还是选择了竹子,这实在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因为竹子有它定期的开花规律,开花的结果会导致食物的严重缺乏,而且由于大熊猫的肠胃不能完全消化吸收竹子的营养,使得这个憨厚的家伙必须每天把绝大部分的活动时间花费在采食竹叶上,才能满足它的生长发育的需要。
也许有人会问,竹子开花既然是一种规律,那么,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大熊猫应该能适应,否则,今天的世界上早就没有大熊猫这种动物了。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大熊猫们今天面对的世界,已经与它们的前辈完全不同了。最大的变化是,由于人口的大量增加,人类正在大规模“侵略”大熊猫的生存领域,原本在一大片自由世界里可以来来往往寻觅竹子的大熊猫,现在只能龟缩在自己狭小的天地里,一旦栖息地内的竹子开花,它们连移动觅食的机会也没有。正是人类对土地的大量开发,已经把它们的生存领域分隔成了一小片一小片的孤岛,即使远处有大量的竹林,大熊猫们也只能望竹兴叹,其命运可想而知。
大熊猫在繁殖方面也有两大困难,一是繁殖率低,二是它对选择配偶有非常苛刻的标准。当繁殖季节到来时,好不容易会面的雌雄大熊猫并不会草率地结合,它们必须互相看得顺眼,才有可能成为夫妻,这样一来,种群的发展也就更为困难了。
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迟早有一天,大熊猫将彻底灭绝。面对严峻的现实,我国政府和国内外众多的科研机构和保护组织,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仅把大片的土地还给了大熊猫,而且在各个不相连的熊猫柄息地之间,设计建立了一条“熊猫走廊”,使得大熊猫们遇到食物缺乏时,能够在不同区域内自由流动,达到取食的目的。另外,“熊猫走廊”的设立也为繁殖季节的大熊猫们自由择偶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相信在这样一个逐渐宽松的柄息环境里,大熊猫种群能够不断地壮大起来。
我国在大熊猫人工繁殖方面的研究也已经持续了近30年,并且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期间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最近,中国科学院已经把克隆大熊猫作为了今后3〜5年的一项主要工作,当克隆技术日臻完善的时候,担心物种灭绝的人们便可放下心来,可爱的大熊猫也就会和这个世界常伴常相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