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

郑和下西洋,大家对这件事情可以说应该都是比较熟悉的了,朱棣派郑和船队多次出海,而且这也是在15世纪末期,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发生之前,在当时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活动。郑和下西洋前后共计七次,可以说这既是朱棣派遣的,也是朱棣支持的活动,但是至于朱棣为什么要这样做,至今依然争议不断,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不过既然是朱棣支持的,那么在朱棣死后,这一场下西洋的探险活动又如何了呢?朱棣死后,郑和又是什么结局,后面的皇帝还有没有在继续支持呢?

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郑和最终是什么结局?

1.郑和是怎么死的

1430年6月29日(宣德五年六月九日),郑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据《天方至圣实录》等记载,同年8月15日(七月二十七日),郑和还因“龙船”建造得当受到宣宗嘉奖,其重修南京三山街礼拜寺(净觉寺)的请求也获得允许。

1431年1月19日(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郑和船队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前往福建长乐。侯风期间,郑和等人镌刻《天妃灵应之记碑》(此前,于太仓已有《通番事迹碑》)并铸造铜钟一口,为后世研究下西洋留下重要史料;出发前,明宣宗又敕郑和在出使过程中劝谕暹罗不要再侵扰满剌加。这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有记载称,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在返航过程中于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船队应当是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据《前闻记》记载于1433年7月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

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郑和最终是什么结局?

2.朱棣死后郑和还下西洋了吗

郑和,这个明朝永乐年间的三宝太监,他带领他的船队开创了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奇迹,为我国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朱元璋去世之后,朱允文当上了皇帝,大肆削藩,燕王朱棣“无奈”起兵造反,把侄子赶了下去,从一个藩王变成了永乐皇帝。为了发展壮大明朝,与周边各国建立良好的贸易,他决定让郑和下西洋,打通明朝与西方国家的贸易。

当然,关于郑和下西洋,有人说表面来看是去去和外国人做生意,但是他是带着秘密任务下西洋的,就是寻找朱允炆,真相究竟怎么已经无从考证,但是郑和这几次下西洋,确实给大明朝的统治带来了诸多好处。要知道,郑和前后出海了七次,光是在朱棣在位的时候,就去了六次。但是在古代出海是一件非常耗费人力物力的事情,那为什么朱棣还会派郑和去往西洋诸多岛国多达六次呢?

明朝之前,元朝严禁与海外贸易的交流,因此南洋西洋诸多国家,只听说过中原有多么强大,但从来也没见识过。对于中原特产的陶瓷丝绸等物,也是有向往,但没有途径去购买。而西洋岛国的香料等特产,随着明朝的经济发展,也逐渐被中原人民所需要,成为较为抢手的货物。而郑和去往西洋诸国,很是带动了当时的经济发展。

郑和出航还有一点重要意义,就是向西洋(包括南洋)诸国传达睦邻友好的价值观,郑和每到一处,都会拿出朱棣的诏书,告诉他们:明朝天子是奉天命来辅助你们的教化,我们不欺负人,但是你们之间也要和睦相处,共享天下太平。这种和睦的思维和那些海洋诸国每天面临的海盗思维不同,让诸国钦佩不已,在见识明朝的强大之后,他们纷纷愿意纳贡,和明朝发展外交关系。

郑和在朱棣时期下洋6次,在朱瞻基时期下洋1次,合计7次出海,那为何明朝没有第8次下西洋呢?可以说,郑和前四次下西洋,给明朝带来了数不尽的好处,可是下西洋这样事,也有一些弊端,几乎每一次下西洋都要花费掉国库大量的积蓄。在第四次下洋后,国库已经不支,只是朱棣不想让后人觉得他的伟大成就此夭折,勒紧裤腰带勉强又出航了两次。

下西洋后带来的蝴蝶效应,让明朝叫苦不堪。例如吕宋国进贡十只孔雀,明朝为了感谢,还要赏他上千两黄金,实在是亏大了。随着朱高炽继位,朝廷官员反对出航的声音越来越多。朱瞻基继位后,看到东南亚各国似乎对明朝的国力有所怀疑,因此又派郑和去了一次,可这次郑和的年纪已经非常大了,他最终在返程的路上去世。随着后来明朝国力的衰退,这也成了明朝最后一次出航。

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郑和最终是什么结局?

3.郑和下西洋的停罢原因

从1405年开始,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之后明朝的海外航行逐渐终止,在郑和最后一次航行回到国内(1433年)之后80年,葡萄牙人来到了澳门,原来行驶着三保船的海洋已经被欧洲人控制了。对于下西洋活动停罢乃至中国航海事业衰落的原因,学界多有讨论。

战略重点转移

有观点认为,明初时海外威胁受到重视,故有郑和下西洋之事。然而,或许郑和过于成功了,“他的海军满载荣誉胜利归来,并确认帝国没有来自海上的威胁”,因此“郑和与他的随从也可以说失去了继续远航的意义”(“永乐年间中国的海上世界”,《王赓武自选集》)。由于不再担心来自海上的威胁,明朝帝国的安全战略便转向北方。也有学者认为,是顽固的封建思想以及农业帝国的土地观念战胜了海洋观念,导致下西洋的终止。

虚耗靡费太甚

中国航海史研究会认为,明帝国是出于财政上的考虑,停止了海上远航。在明朝帝国内部,从一开始就存在着对远航的不同意见。这是一项投入很大的事业,据统计,永乐年间,新建和改建约二千艘海船,其中每只宝船造价约五六千银两,船上装载的各种赏赐物品花费很大。[200]郑和舰队宝船之大,并不完全取决于实际需要的载重量,而是为了给人“巍如山丘,浮动波上”的观感。为了保证造船质量的精良,明成祖不惜“支动天下一十三省的钱粮”。“支费浩繁,库藏为虚”,被认为是下西洋终止的直接原因。

不过,有学者认为明朝在洪武、永乐的基础上达到仁宣之治,单从财力上讲,此时远航的物质条件应该较永乐年间更为充足。

朱棣死后郑和下场如何?郑和最终是什么结局?

海洋国家垄断

从表面上看,郑和船队每次出海,“云帆蔽日”,浩浩荡荡,但从实质上看,却是“孤帆远影”,它的后面没有,也不许跟随民间海商的船队。明成祖不许沿海军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一再下令“仍禁频海民不得私自出海”、“海道可以通外邦,故尝禁其往来”、“禁频海民私通海外诸国”,对于沿海居民的海外贸易,下令“严禁绝之”。严厉的海禁危及沿海居民的生计,而且导致在停止国家组织的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同时,海洋也被封闭起来了。亦即,一旦皇家的需要得到满足,一旦他们听到了海晏河清的消息,便从国家层面到百姓层面,彻底地封锁了海洋,以至于造成了在世界史的关键时期海洋在中国近代史上的缺位。

其他原因

除以上种种因素外,学者论及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

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争权夺利,以郑和为代表的宦官集团失败;

仁宗、宣宗二帝在阅历及个人能力上远逊于太祖、成祖二帝,加之社会的稳定,他们无力也无心向外开拓发展,转而以守成为主;

郑和的去世,使下西洋失去了“最重要的领导者”,船队无法再连续出航。

无论如何,中国就此和人类社会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擦身而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