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真的是因为《虞美人》被毒杀的吗?

李煜作为词人,可以说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作为皇帝,却是非常失败的。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李煜的死,都是起源于他写下的那首《虞美人》惹怒了赵光义,而作为阶下囚的李煜,他的一切可以说都不属于自己,甚至连皇后也一样。李煜生前作为亡国之君,他的人生也是一个悲剧了,但是他的死因难道真的就是一首《虞美人》吗?历史上真实的李煜到底是怎么死的,他是被赵光义毒杀的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李煜真的是因为《虞美人》被毒杀的吗?他的死因或许与此无关

1、回首恨依依

李煜死了,可他的词还活着,而且活得风光

都说《虞美人》是李煜生命的绝笔,那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则成了后人抒发怨愁的名言。

作为南唐的最后一任皇帝,李煜也许是最不合格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他获得"千古词帝"的称誉和殊荣。

公元975年,大宋太祖皇帝开宝八年,这一年对于李煜来说,真正就是"回首恨依依"的一年。据说,在大宋军队兵临城下的时候,酷爱词作的李煜在惆怅和低迷中对于国破家亡已不仅仅只存在预感,他知道,亡国的厄运马上就会变为现实。于是他在重围之中写下了一首《临江仙》:

樱花落尽春归去,蝶翻金粉双飞。子归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门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后来蔡京的儿子蔡绦在他的《西清诗话》中记载:"南唐后主在围城中作临江仙词,未就而城破。"可以想象,在周围充满了呐喊和杀气的情形之下,李煜仍没有忘了作词,其对诗词的钟爱实非常人所能及。可惜这首词还没有写完,城就被宋军攻破。

这首词是何时完成的我们不得而知,想必是在宋军将要拘捕李煜的时候,他大喝一声:"别忙,等我把这首词作完!"这事很可能被奉旨前去劳军的赵廷美听说了。赵廷美是后来宋太宗的弟弟,平时也喜欢写诗作文。在关押战俘的地方,他结识了李煜,由于诗文的联系,二人谈得非常投缘。若不是世事变故,他们或许会也成为一对很好的文朋诗友。

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太祖并没有杀他,反而授他以右千牛卫上将军之职,并封违命侯。

宋朝对于李煜看来是不薄的。据《宋史·卷二百三十七》记载,宋太祖死后,太宗即位,去掉违命侯的封号,特地进爵为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二年,李煜向太宗皇帝抱怨生活清贫,太宗马上下诏给他增加了月俸,同时还赐钱三百万。并允许他可以随时随地来崇文院遍阅皇家藏书。

一个败亡的君主能得到如此待遇,对李煜来说是幸还是不幸呢?《宋史》又记:"(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废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吴王。"李煜死了,宋太宗竟为他辍朝三日。这种礼遇,比起那些死后追封的名号更显得庄严而厚重。但是这里并没有写他死于毒酒。

李煜真的是因为《虞美人》被毒杀的吗?他的死因或许与此无关

2、秋风庭院藓侵阶。一行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现在普遍的认知是,李煜是赵光义用毒酒鸩杀于七月初七他的生日那一天,他的死是因为他写了那首题为《虞美人》的词,而词中有“一江春水向东流”句。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关于李煜的结局,宋人李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说:"壬辰,赠太师、吴王李煜卒,上为辍朝三日。"清代的毕沅在《续资治通鉴》也说:"壬辰,陇西郡公李煜薨,辍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吴王。"这两种说法都与《宋史》相同。明代柯维骐的《宋史新编》等史籍的记载也都未明说李煜被毒死之事,更没有说李煜死于七月初七他的四十二岁这一天。

但是宋人王铚的《默记》却对李煜被毒死于七月初七的事情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其中更载明了南唐后主李煜死于一种叫牵机药的毒药。

据《默记》载,李煜入宋后,宋太宗曾派徐铉拜见李煜。徐铉本是南唐旧臣,赵匡胤令大将曹彬伐南唐时,李煜曾两次命徐铉为使与宋朝谋求和平。南唐亡后,徐铉随李煜入宋,被宋太祖命为率更令,后官至散骑常侍。

与《宋史》记载不同的是,《默记》中的李煜降宋后好像失去了自由,甚至连往来送迎的自由都没有了,李煜在汴京的居所门口"但一老卒守门"。那老卒的职任就是负责监视李煜的行为,让他不得随意和外界人接触。

所以徐铉自降宋以后一直也没有见到过李煜。宋太宗有一次问徐铉:"你可曾见过李煜?"徐铉回答说:"臣怎么会私自见他?"太宗说:"你现在可以去,只要说是朕让你去见他就可以了。"

被软禁起来的李煜是孤独的,虽然此时没有人与他诗词唱和,也没有人陪他饮酒对弈。寂寞的时光总是难熬,总是不断有往事萦绕心头,却也总能催生出诗人的灵感,于是就有了一首悲壮凄凉的《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秋风庭院藓侵阶。一行珠帘闲不卷,终日谁来?

金剑已沉埋,斗气蒿莱。晚凉天净月华开。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门可罗雀","门前冷落车马稀"都比不上此情此景的悲凉。"终日谁来?"李煜这是在问自己吗?这一问,尽显他心中的悲哀。

终于还是有人来了,而且来人是他的旧臣。

李煜真的是因为《虞美人》被毒杀的吗?他的死因或许与此无关

3、世界上最难治的怪病就是“后悔”

徐铉在宋太宗的授意下,骑马"遂径往其居"(《默记》)。这一个"径"字,似乎饱含着迫切,是否也饱含着往日的君主之情?

与外界隔绝已久的李煜听到徐铉到来,大喜过望,竟有些失态,戴着纱帽穿着道服就迎了出来。跑下台阶,不等徐铉见礼就拉着他的手一起上阶。正衙里只有一把椅子,还有一把旧椅子让那个老卒"取旧椅子相对"了,那分明就是监视啊。

这里虽然已经没有了南唐宫廷里的礼仪,但徐铉还是坚持垂手侍立。李煜把唯一的一把椅子让给徐铉,说:"今天哪里还有什么礼仪?你远道而来,还是你坐吧。"徐铉这才把椅子移偏了一些坐下。

四目相对,似有很多话,却又无从说起,那一刻的复杂情感瞬间爆发为"相持大哭",继而便是沉默,相顾无言。忽然,李煜在沉默中发出一声长叹:"我真的后悔当时错杀了潘佑和李平啊!"话外之音就是,若不如此我们还会有机会的。

潘佑和李平都是李煜南唐时的旧属。当时徐铉、张洎排斥李平,说李平妖言惑众,煽动潘佑犯上,李煜将二人问罪,潘佑在家中自杀,李平则自缢于狱中。李煜在此时感叹后悔,是不是也有责怪徐铉的意思呢?

其实,被李煜错杀的还有还有南唐大将林仁肇。据《十国春秋·卷二十四·南唐十·列传》所记,宋朝攻打南唐,虽然在兵力和气势上占据优势,但是对南唐大将林仁肇十分忌惮。林仁肇曾在宋朝征伐蜀国时向李煜进谏,想利用宋朝连年用兵,战线绵长,军队经过久战困乏,而淮南那边防守松懈的时机夺取淮南,收复失地。

为了打消李煜的顾虑,林仁肇连退路都给他想好了。他说:"陛下可以对外宣称臣起兵反叛,那么臣若成功,淮南归国家所有,臣若兵败,陛下便灭我满门,以此表示陛下并不知情。"林仁肇的计划虽然有些冒险,但是切实可行。不知为什么并没有被李煜采纳。

宋军为了铲除林仁肇这个最为忌惮的对手,打探到南唐大臣皇甫继勋、朱令赟等人与林仁肇关系不和,便收买他们在李煜面前进谗言,说他向宋朝求援,要在江西自立。

同时,宋太祖的一招"反间计"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之中。他派人贿赂林仁肇的的随从,得到了一幅他的画像,悬挂在别室中。利用李煜的弟弟郑王李从善到汴京朝贡的机会,带他观看林仁肇的画像,告诉他林仁肇将前来投降,先用这幅画像表示诚意。又指着旁边空着的一处宅院,说是准备赐给林仁肇作为林府的。

李从善回来后把自己的见闻回报给李煜。李煜哪里知道这是反间计,信以为真,暗中命人用毒酒杀害了林仁肇。等到宋军无所忌惮地攻打南唐,李煜手已无人可用的时候,他才后悔错杀了林仁肇。但是后悔也晚了,历史和下棋一样,一步走错的结果不仅是全盘皆输,有时更会让人万劫不复!

李煜真的是因为《虞美人》被毒杀的吗?他的死因或许与此无关

4、李煜之死的几点疑问

如今李煜在徐铉面前大呼后悔,一语既出,徐铉大惊。他隐约预料到,这话必将为李煜带来麻烦甚至杀身之祸。

为什么这样说呢?有人说,二人的谈话内容徐铉不告诉宋太宗不就没有事了吗?我们当然不希望徐铉把事情说出去,但这是不可能的。并不是说徐铉无情,他也是情非得已,因为,即使他不说,旁边还有一个老卒,那可是宋太宗安在李煜这里的眼睛和耳朵啊!两害相权取其轻吧,此事若是从别人口里说出,未必不会添油加醋,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亲口告诉宋太宗的好,起码可以保全一个。

所以无论结果如何,我们都不能责怪徐铉。一个亡国之臣,有些事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结果是怎样的呢?"铉既去,乃有旨再对,询后主何言。铉不敢隐……遂有秦王赐牵机药之事。"(《默记》)。也就是说同,徐铉回去之后,把他和李煜会面的经过,包括说了什么话如实汇报给了太宗皇帝。想来宋太宗在听了之后是非常生气的,又提及了“牵机药”,所以后世就有了李煜死于“牵机药”的说法。

宋太宗对李煜起了杀心,但不可能马上行动,他需要时机,而这个时机说到也到了。

公元978年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七夕节,也是李煜的四十二岁生日。他在住所里聚会后妃,设酒庆生,并让南唐故妓咏唱他的《虞美人》一词,词中充满了追怀往事、思念故国之情。此事也很快就传到了宋太宗的耳朵里。宋太宗听到后非常愤怒,加上他后悔错杀大臣的言语罪过,决定对李煜痛下杀手。

他命人把牵机药放在酒里,利用弟弟赵廷美和李煜很投缘的关系,让他把毒酒送去给李煜祝寿,并且特意嘱咐他把酒送过去之后不要逗留。赵廷美并不知道内情,高高兴兴地去了。李煜接过酒来,当时应该是说了很多谢恩之类的话的,也少不了留赵廷美喝上几杯,但是被赵廷美推辞了。

最后的结果就是李煜喝下了毒酒,全身蜷曲成一团而死。此事又被《默记》默默地记下了: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太宗闻之大怒;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之,遂被祸云。

这便是《默记》里所记载的南唐后主李煜的死因,也是唯一确认李煜死因和死法的记载。因为事出于“七夕”,后人就认定李煜就是死于这一天。而事实未必就是这样的,因为这里也并没有确定李煜就是死于七夕,只是说“并坐之,遂被祸云”。”并坐“的意思就是把这次歌妓咏唱《虞美人》和他后悔错杀大臣的话一起问罪,就是由这两件事情才导致了他的杀身之祸。

李煜真的是因为《虞美人》被毒杀的吗?他的死因或许与此无关

《默记》里的记载与《宋史》里宋太宗对李煜"宽宥"的做法截然不同,因此我怀疑此中记载的真实性。我认为,从《宋史》里宋太祖和宋太宗对李煜的怀柔态度上看,赵光义不会这么小心眼,因为一句话或是一首词就把李煜杀掉,否则,他为何在李煜死后竟然"辍朝三日",他是在做给别人看吗?我想没有这个必要。

另外,李煜也不应该死于七月初七日七夕节。《宋史·本纪·卷四》里记载了当年七月乙酉日至八月癸丑日所发生的事情:

秋七月乙酉,大雨震电,西窑务藁聚焚。壬辰,右千牛卫上将军李煜卒,追封吴王。戊戌,金乡县民李光袭十世同居,诏旌其门。庚戌,改明德门为丹凤门。壬子,中书令史李知古坐受赇擅改刑部所定法,杖杀之。八月癸丑,幸南造船务,遂幸玉津园宴射。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李煜死的那天是秋七月壬辰日。按干支纪日法,七月"壬子"日和八月"癸丑"日两天是相连的,也就是说壬子日是七月三十,而癸丑日则是八月初一。如此往上推算,壬辰日应该是七月初十才对。结果显示,李煜死于七月初十,并不是七月初七。

李煜的《虞美人》一词,也不是七月初七他生日那天所作,因为那一天是不会有皓月当空的。李煜降宋后的大部分词作都是借景抒发愁怨,由景而情,由情而怨。对月伤怀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意境,因此他不可能在这一天写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词句。

这首词应该写于春天的月圆之夜,由"春花"开始,至"春水"结束,中间还有一个经常被用于指代春风的"东风"二字。至于开头的"秋月"则产生于"春花"的联想,二者合起来实际上说的就是"春秋",用以指代他亡国后在汴京生活的几年岁月。

在他生日那天让歌妓咏唱他以前写下的《虞美人》,我想也没有什么不可以吧。

而李煜最终则可能是死于自杀,时间是他生日后的第三天,大宋太平兴国三年七月初十日。

第一,亡国的屈辱和恨一直是他心中难以消除的永远的痛;

第二,国家亡了,他心爱的女人小周后,那个曾经"刬(chǎn)祙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和他幽会的女人,此时已被赵光义霸占,并被封为"郑国夫人"。古语说"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共戴天,可是李煜报不了仇,也雪不了恨,他心中所承载的是锥心之痛,这样煎熬下去,生不如死;

第三,他自知和徐铉会面时所说的话会给他带来生命的危险,这是一个死亡的推手!

李煜真的是因为《虞美人》被毒杀的吗?他的死因或许与此无关

5、结语: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江山无限,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时令虽已春意阑珊,窗外的潺潺细雨却太惹人愁思。纵有罗衾,也难以阻挡这春夜微寒。这寒是来自于心底,让人冷得透彻而清醒。一个“客”字,写出了此身所处之地并非自己的家国,而这种感觉只有在梦中才暂时被忘掉。在这种尴尬境地中只有强颜欢笑,只有虚伪的一晌之欢。

往昔常凭栏,南唐盛景,江山无限。如今再凭栏,江山仍无限,只是家国已远亦已变,梦里几度回南唐,醒时却不见。罢罢罢,让这恼人的愁怨随残红飘落,随春水流去吧,何论在天上,还是在人间?

天上人间,只是时空的不同,此时却有着相同的哀怨。

这首《浪淘沙》,才应该是李煜生命的绝唱!

自杀,让他死得庄严、自尊而又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