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也是一种既温和,又对人类以及对大自然有益的动物,在黑夜中没有灯光,我们人类都难以看到东西,然而蛇却可以准确的捕捉到田鼠,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是十问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蛇能在黑夜中捕捉到田鼠的原因,希望你会喜欢!
蛇能在黑夜中捕捉到田鼠的原因
蛇的视力近乎为零,可它们却是异常灵活,捕捉猎物的本领高强,即便是在漆黑的夜间,也能及时发现并准确地捕获在几十米以外活动的田鼠。
科学家左对蛇进行研究时发现,蛇是借助它的眼睛与鼻孔间的一个颊窝,进行“热定位”的。有些人曾做过两个巧妙的“蛇觉试验”,第一个试验是先把五步蛇的听觉、视觉和嗅觉能力破坏掉,然后将一个用黑纸包着的电灯泡放到它眼前。
关灯的时候,蛇静若无事,把灯打开,蛇便警觉起来。当把灯泡移近蛇头时,蛇便闪电般地扑向这个黑咕隆咚的“热家伙”。另一种试验是先把蛇麻醉,随后把一根通往面部小颊窝的神经剥离出来,叫它露在蛇的身体外面,用仪器测量其神经的生物电流。当用发热物体接近蛇头时,颊窝便兴奋起来。当用红外线照射时,颊窝的兴奋度达到**,超过了其它方式的刺激。显然,蛇在黑夜中凭借了这种“热定位”器官,捕捉猎物。
当田鼠等温血小动物来到蛇的附近,它们身体辐射的红外线,虽然只有微小的热量变化,蛇就能很快地发现目标,在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中准确无误地将其捕获。在蛇的“热眼”功能启示下,科学家们设计出了种种红外线自动跟踪装置,在枪炮、舰船、飞机以至卫星技术上一展身手。
蛇的生活习性
蛇,属爬行纲,蛇亚目,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有毒蛇固然可怕,但只要注意提防,也并不那么危险。蛇类以食鼠为主(也食蛙类、鸟类等),蛇类其貌不扬,形状色泽奇特、浑身披鳞,头颈高翘、躯尾摆动、快速行进、寻偶鸣叫、泅水过渡、实在难以逗人喜爱。蛇类喜居荫蔽、潮湿、人迹罕至、杂草丛生、树木繁茂、有枮木树洞或乱石成堆、具柴垛草堆和古埂土墙,且饵料丰富的环境,这些都是它们栖居、出没、繁衍的场所,也有的蛇栖居水中。
它们栖息于墓洞中,洞口可见稀稠成粒的粪便,这样我们就知道洞中有没有蛇了。蛇有冬眠的习性,到了冬天盘踞在洞中睡觉,一睡就是几个月,不吃不喝,一动不动地保持体力。风和日丽的天气,偶尔也会出来晒太阳,有时也会进食。待到春暖花开,蛇就醒了,开始外出觅食,而且脱掉原来的外衣。蜕皮时,蛇的新旧皮之间会分泌出一种液体,这种液体有助于蛇的蜕皮。从蛇蜕的外衣直径和长度可测出蛇重量甚至说出蛇的名称。蛇蜕皮后不久,活动量增大,觅食量增加,体况逐渐恢复。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到4月下旬至5月上中旬进入发情期。寻偶时,雌雄蛇发出的鸣叫声清晰明亮,“哒哒哒”如击石声。
蛇类的产卵期一般在4月下旬到6月上中旬,因品种而异。所产蛇卵一般粘结成一个大的卵块,卵块中卵的数量为8~15枚不等。蛇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一般以“守株待兔”方式捕食,但有时也主动出击。笔者曾目睹一条青竹骠蛇在河边追赶青蛙,青蛙一跃跳入河中,蛇也跟着跃入河中,简直像两名一前一后的跳水运动员。也见到过蛇捕食鸟卵的情景。它悄悄地爬上屋檐近侧的墙壁,游到家燕巢边,不断伸舌,惊走了亲鸟。当蛇发现其卵时,先行攻击,缠绕,待平安后,再行张开嘴巴,囫囵吞枣。不要以为它的嘴巴小,实际上它能吞食相当于本身头部大8~10倍的食物。蛇吃足食物后,感到疲倦,进入休息状态,此时极易被人捕捉。至于蛇的觅食次数,因蛇类品种和大小而异。一般夏令觅食活动盛期,特别是产卵繁殖期,一日一次或隔天一次。蛇体稍大的,因觅食量较大,一般是3日至一周左右进食一次。蛇类也喜欢在太阳光下进行日光浴,时间一般为上午10~12时左右。行日光浴时,一般伏于地面草丛或缠绕于树干上,也有半身裸露于洞口外、石头堆外面呈盘蜷状的,姿态变化多端。蛇类的活动规律,以昼出夜伏居多,因品种而异。
蛇的消化系统非常厉害,有些在吞的同时就开始消化,还会把骨头吐出来的。
还有,蛇的消化还要靠在地上爬行,利用肚皮和不平整的地面来摩擦。
毒蛇的毒液实际上是蛇的消化液,一些蛇消化液的消化能力较强,溶解了被咬动物的身体,所以表现出“毒性”,人的胆汁也属这种消化液。但更多是神经毒素和肌肉毒素等。
蛇的食欲较强,食量也大,通常先咬死,然后吞食。嘴可随食物的大小而变化,遇到较大食物时,下颌缩短变宽,成为紧紧包住食物的薄膜。蛇常从动物的头部开始吞食,吞食小鸟则从头顶开始,这样,鸟喙弯向鸟颈,不会刺伤蛇的口腔或食管。吞食速度与食物大小有关,蛇5~6分钟即可吞食小白鼠,较大的鸟则需要15~18分钟。Barton认为非洲岩蟒只有在确定捕获物的鼻子或耳朵位置时,才开始吞食。蝮蛇亦有判断捕获物头、尾的能力。
蛇消化食物很慢,每吃一次要经过5~6天才能消化完毕,但消化高峰多在食后22~50小时。如果吃得多,消化时间还要长些。蛇的消化速度与外界温度有关,Skoczylas(1970年)观察到游蛇在5℃气温下,消化完全停止,到15℃时消化仍然很慢,消化过程长达6天左右,在25℃时,消化才加快进行。
蛇的牙齿是不能把食物咬碎的,蛇的消化系统如咽部,以及相应的肌肉系统都有很大的扩张和收缩能力。
蛇的种类
今世界上的蛇约有3000种,其中毒蛇有650多种。中国蛇类216种,毒蛇65种。
蛇的个体差异很大。分布在加勒比群岛的马丁尼亚、巴巴多斯等岛上的盲蛇,是世界上最短的无毒蛇,只有9厘米长,最长不过11.94厘米。最大的毒蛇是眼镜王蛇,最长达5米多。分布在东南亚、印尼和菲律宾一带的蟒蛇,一般都超过5米,最长的可达10米左右。而南美洲的水蟒则更大,体重200公斤左右。有记录最大的蟒蛇是印度尼西亚捕获的网纹蟒,长14.85米,重447公斤,取名为“桂花”。世界上陆生蛇中最毒的蛇为细鳞太攀蛇(俗称内陆太攀蛇),毒液毒性位居榜首,是不折不扣的毒蛇王。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种名叫海岸太攀蛇的蛇,很多人误以为海岸太攀蛇更厉害,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海岸太攀蛇在的毒性稍微较细鳞太攀蛇弱。
1989年9月上旬,中国湖南宜章莽山地区发现“青龙”属蝮亚科烙铁头属,并将其命名为“莽山烙铁头蛇”,现已更名莽山原矛头蝮,仅存几百条,堪称一代“国宝”。其实在我国还有很多比莽山烙铁头还珍稀的蛇。不过现在价值并没有新闻那么夸张,野生的一万都可以买几条了,但价值和稀有不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