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相当于现在总理、国务卿大臣、首相。丞相,中国古代官名。三国以后是辅佐皇帝总理百政的官员,即百官之长,其官阶是最高的,当时的官阶是用秩俸来显示的,丞相的秩俸号称万石。丞相制度,起源于春秋战国。秦国秦惠文王在公元前334年设置相邦,此时秦国尚未设置丞相。自秦武王开始,设左丞相、右丞相,作为相邦的副手,此后相邦与丞相一直同时存在。
最早的丞相,有史可考的,是出现在秦悼武王二年,《史记·秦本纪》说: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史记·樗里疾甘茂列传》中也有记载:“武王立……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
古代官职指的是古代的从政人员的官职。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各朝代的情况,也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扩展资料
先秦时期有相、相邦等之名, 秦朝才正式设置丞相。 西汉也设丞相,至哀帝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 大司徒,这段时间有220年,是历史上丞相这一官职设置最久的时期。自哀帝至 东汉 建安十三年(208)这200余年间不设丞相,建安十三年 曹操复设并任丞相,但时间很短。
三国和晋南北朝370年间,除蜀和东晋初年、北朝较短时间外,不设丞相, 隋朝不置丞相,唐宋时期也基本不置丞相,唐玄宗开元元年,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南宋乾道8年亦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元朝于中书省置丞相,自秦至明朝初年朱元璋(废丞相的1600年间,丞相的设置断断续续,作为官名的丞相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并不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