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是春秋时期出现的;到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宰相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据记载,早在商周时代已有太宰、尹、太师之称,这些官职虽有辅佐天子管理国家之意,但在当时尚不具备国家机器中幕僚长性质。到了春秋战国时代,相的名称出现了,例如管仲为齐国相,蔺相如为赵国相,由于当时养士之风盛行,不少有知识的人被各国招聘为相。
春秋战国是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春秋时期,简称春秋,指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是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战国时期简称战国,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东周后期至秦统一中原前,各国混战不休,故被后世称之为战国。
扩展资料: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
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内阁学士,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在历史上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