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这是一部历史小说,是在真实历史的基础上改编创作出来的。《大秦帝国》是一部描述秦兴亡生灭过程的长卷历史小说,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际,建立了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但她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兴亡之谜,她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秦非子因为替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在“秦邑”这个地方。秦邑就是今天的甘肃省清水县“秦亭”镇。有朋友可能要说,替周天子养马还能封诸侯啊?秦非子此时还不是诸侯,连卿大夫都算不上,跟天庭的孙悟空一样——就是一个御马监的正堂管事。不过尽管封地很小,但至少秦非子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秦人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落脚之地。
公元前776年,秦非子的后代秦襄公率领族人迁移到了位于今天陕西陇县的“汧”(读千)这个地方。“汧”因汧水得名,汧水现在叫千河。
公元前771年的时候,因为周幽王宠爱褒姒要废长立幼,太子宜臼逃到了母亲的国家申国——在今天的陕西麟游一带,于是申国国君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而因为周幽王之前烽火戏诸侯,诸侯这次不再来救援周幽王,周幽王被袭杀于骊山脚下,秦襄公助周有功。周平王东迁洛邑的时候,秦襄公又出兵护送,因此以功封为诸侯。平王东迁后,周平王把周王室已经无力控制的岐山以西的地区封给了秦国——反正自己控制不了,就给秦国作个顺水人情。从此秦国开始成为西周的诸侯国,也为秦国日后的强大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766年,秦襄公率兵攻打西戎,第一次踏上了属于自己的封地岐山,最终他也在西征戎狄的征途中与世长辞。
公元前762年冬天的时候,秦襄公的儿子秦文公率领七百军士进行冬猎,来到了“汧渭之会”这个地方,即今天的陕西宝鸡陈仓区千河镇附近。秦文公进行占卜,结果大吉,因此将秦人迁到了这里。秦文公在位期间,营建城邑,设立记事史官;击败西戎,收编周人遗民,功勋卓著。
公元前714年,秦文公之孙秦宪公又带领秦人从汧渭之会迁移到了位于今天宝鸡陈仓区阳平镇附近的平阳。秦人在平阳待了38年。
公元前677年,秦宪公之子秦德公带领秦人迁到了雍城,即今天的陕西凤翔县南的位置。秦国从此开始将雍城定为国都,秦国的各项政治制度,在秦武公及弟弟秦德公时期初具雏形。
所以秦穆公、蹇叔、百里奚、“秦晋之好”、“申包胥哭秦庭”、诗经“秦风·无衣”的故事发生在雍城。
秦国将都城定在雍城跨越了294年。公元前383年,此时已进入战国时代,秦献公将秦国国都迁到栎阳(读悦阳),栎阳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关庄与御宝村之间,是秦献公与秦孝公时期的秦国国都。
因为栎阳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因此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国营建咸阳城,公元前350年,秦国迁都咸阳。秦咸阳城位于今天的咸阳市东。
直到此时,咸阳才开始作为秦都,并且持续了143年。
那咸阳为什么叫咸阳呢?因为咸阳城位于嵕山(读宗山)以南,渭水以北,我们知道,古人称山之南为阳,水之北为阳,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咸是“都”的意思。
所以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的故事都发生在这里。